印刷機的發明和發展,對于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。
1439年,德國的谷騰堡制造出木制凹版印刷機,這種垂直螺旋式手扳印刷機雖然結構簡單,但卻沿用了300年之久;1812年,德國的柯尼希制成圓壓平凹版張印刷機;1847年,美國的霍伊發明輪轉印刷機;1900年,制成六色輪轉印刷機;1904年,美國的魯貝爾發明膠版印刷機。
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,傳統的凹版印刷工藝在印刷業中占據統治地位,印刷機的發展也以凹版印刷機為主。但鉛合金凹版印刷工藝存在勞動強度高、生產周期長和污染環境的缺點。從60年代起,具有周期短、生產率高等特點的平版膠印工藝開始興起和發展,鉛合金凹版印刷逐漸被平版膠印印刷所代替。軟凹版印刷、孔版印刷、靜電印刷、噴墨印刷等,在包裝印刷、廣告印刷方面也得到發展。
世界印刷機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。20多年來,印刷機械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。
前期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,這一階段是膠印印刷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。這一時期的單張紙膠印機印刷速度為10000印/小時。一臺四色印刷機印刷前的預調整準備時間一般為2小時左右。印刷機自動控制主要集中于自動結紙、自動收紙、自動清洗、墨色的自動檢測及墨量自動調節以及套準遙控等方面。這一時期除了單色、雙色機外,每個單張紙膠印機制造廠商幾乎都還具有四色機的制造能力,多數制造商都能夠制造紙張翻轉機構,進行雙面印刷。
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至20世紀末。進入20世紀90年代,以單張紙膠印機為標志,國際上印刷機械設計制造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。與前期階段的機型相比,新一代機型的速度進一步提高,由10000印/小時提高到15000印/小時,印前預調整時間也由前期階段的2小時左右大大縮短為15分鐘左右。機器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。
進入21世紀以來印刷機械迎來第三個發展階段。目前,單張紙膠印機的某些機型可以達到17000—18000印/小時,但制造廠商并不極力追求印刷機印刷速度的提高,而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,進一步縮短印前準備時間和更換活件的時間追求更高生產效率。
在印刷機械自動化方面,網絡化、生產集成化、數字化工作流程、與管理信息系統(MIS)的鏈接等技術成為開發的重點。